为配合宁梁高速公路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于庄东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遗址位于宁阳县伏山镇于庄村东南约300米处,平面呈不规则长椭圆形,南北约210米、东西约120米,面积约25000平方米。此次工作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至明清时期大量遗存,共清理灰坑141个、灰沟12条、水井2眼、墓葬4座及柱洞26个,出土大量陶片及少量瓷片、兽骨、石器等遗物。

  发掘区域原为耕地,地势较平,文化堆积丰富,可分六层。

  灰坑平面以近圆形、椭圆形为主,少量长方形、不规则形。多直壁(或斜壁)、平底,部分底不平;少量弧壁、圜底;零星袋状。多为垃圾坑;少量形制规整、壁面及底部加工较好的可能原为窖穴,后废弃成为垃圾坑。灰沟一般规模较小,多为近长方形的长条状,部分较规整,个别规模较大。水井两眼均开口三层下,J1为土圹,平面近圆形,直壁略内收;J2在土圹内用大量残瓦、陶片砌筑井圈。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形制简单,平面长方形或近长方形;均为单人葬,两座成人墓、两座儿童墓,其中一儿童墓头骨缺失,两成人墓一座骨架略显凌乱、一座仅存下半身且不完整;均无随葬品。柱洞共发现26个,多在四层下(五层下亦有部分柱洞),均只见柱洞,未见活动面、灶等其他房址相关遗迹,部分凌乱无规律,可能被晚期破坏较严重;其中T1西北部、T2西部各有部分柱洞排列较有规律,可能原为两个房址的部分柱洞。

  根据出土器物特征及叠压、打破关系推测发掘区域时代自大汶口文化晚期延续至明清时期。遗存具体年代初步分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战国时期、西汉时期、北宋时期、明清时期。

山东宁阳于庄东南遗址发现刻符大口尊

▲H129出土大口尊

  大汶口文化晚期发现遗存较少,包括五层下部分遗迹、六层及六层下遗迹,以H129、H137为代表,出土可辨器物主要有夹砂灰陶尊,夹砂红褐陶、黑陶扁凿形足鼎,夹砂灰陶、红褐陶罐等。

山东宁阳于庄东南遗址发现刻符大口尊

▲龙山文化早期陶器

  龙山文化早期发现遗存较多,包括四层下部分遗迹、五层及五层下部分遗迹,以H68、H139为代表,出土可辨器物主要有夹砂红褐陶、黑陶铲形足鼎,夹砂黑、灰陶盆、罐、器盖,泥质黑陶杯、罐,夹砂白陶鬶等。

  龙山文化中期发现遗存较少,包括四层下部分遗迹,以H49、H57为代表,出土可辨器物有夹砂红褐陶鸟首形足鼎,夹砂黑陶、灰陶盆、罐等。

山东宁阳于庄东南遗址发现刻符大口尊

▲战国陶器

  战国时期发现遗存较少,包括三层下部分遗迹、四层和四层下部分遗迹,以G10为代表,出土可辨器物主要有板瓦、筒瓦、盆、盂、罐、豆等,其中以瓦最多。

山东宁阳于庄东南遗址发现刻符大口尊

▲J2

  西汉时期发现遗存较少,包括三层下少量遗迹,以H16、J2为代表,出土可辨器物主要有板瓦、筒瓦、罐、盆、豆等,其中以瓦居多。

  北宋时期遗存主要包括二层下少量遗迹、三层、三层下少量遗迹,以T1③层、H9为代表,出土可辨器物主要有泥质灰陶罐、盆,白、青釉瓷碗等。

  明清时期遗存很少,主要为二层下个别遗迹,以G2、G3为代表,出土可辨器物主要有泥质、夹砂灰陶片,白釉瓷片,青花瓷片等。

  此次发掘基本确定于庄东南遗址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延续至明清时期的聚落遗址,文化堆积丰富,其中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遗存较多,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这些资料对研究宁阳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尤其是出土的一件刻有“”符号的完整大口尊是近年来大汶口文化的首次发现,同时也是鲁中南地区大汶口文化核心区域首次发现的带有刻划符号的大口尊,对研究该区域的文明发展、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文化传播以及中国早期文字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该器物对研究少昊氏的相关遗存也有重要意义。唐兰先生首先提出大汶口文化属于少昊氏的文化,并把“”符号解释为“炅”字,后来学术界进一步释为“昊”。有学者根据“太昊氏都陈”的文献记载把太昊氏界定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豫东皖北一带,这一观点为尉迟寺遗址发现的同类符号所证实。于庄东南遗址东南距曲阜约30公里,此次发现为考证“曲阜为少昊之都”的文献记载提供了帮助。东北距大汶口遗址约25公里,应属大汶口遗址周边的低级聚落,此次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鲁中南其他大汶口文化遗址也应存在这种符号,期待将来被发现。

标签:文化 发现 时期 遗迹 出土